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者:政策与发展规划办公室发布时间:2018-03-20浏览次数:2035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建设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遵循“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确定了以审计为特色,经、管、法、文、工、理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1.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学校制定了品牌特色专业培育计划,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校品牌专业培育项目、校品牌专业项目和省品牌专业项目三个层次的专业结构体系。经过建设,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三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审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工商管理七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审计学、金融学类、财政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五个专业和专业类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三个专业进入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工程。

2.专业结构体系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事业发展需要,学校认真梳理覆盖“经、管、法、文、工、理”六大学科门类的专业体系,研究学校专业优势、劣势、机遇与面临的挑战,针对专业数量较少,而且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领域),专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确定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适度增加专业规模”的工作方针,在继续保持经、管、法现有专业规模的基础上,新增了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金融工程、金融数学、软件工程、工程造价六个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数量从25个增加到31个,专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调整(见下表),专业之间的支撑效应明显提升。

各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学科门类

2010

2015

变化量

专业数

比例

专业数

比例

专业数

比例

经济学

9

36.00%

11

35.48%

2

22.22%

管理学

11

44.00%

13

41.94%

2

18.18%

 

2

8.00%

3

9.68%

1

50.00%

 

1

4.00%

1

3.23%

0

/

 

1

4.00%

1

3.23%

0

/

 

1

4.00%

2

6.45%

1

100%

 

25

100%

31

100%

6

24.00%

 

3.专业的融合度和复合性凸显,审计特色更加分明。为了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确立了“依托区位优势与行业资源,构建大审计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政府签署了共建南京审计大学的战略协议,学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部一省”共建院校,以此为契机,在适度增加专业数量、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知识的交叉性和复合性,彰显为国家经济社会和审计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点,将审计特色植入各主要专业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和专业方向,如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与审计学融合,形成了计算机审计方向;工程管理专业与审计学融合,形成了工程审计方向等。“十二五”期间,共有31个专业,44个专业和专业方向。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优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要求, “十二五”中期,学校启动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压缩了原有的学分数量,调整了学分结构,加大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5.国际教育成效显著。我校是最早开展国际教育的高校,为了推进国际化,“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深化国际教育改革,在原有国际教育项目的基础上,确立了“引入国际标准,培养国际精英人才”的国际化办学思路。在早期开展的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教育基础上,又陆续开设了加拿大特许会计师(CPA Canada)、美国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简称CF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美国注册会计师(USCPA5项国际教育项目;同时,依托全球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项目(IAEP),我校的国际交流也更加频繁,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我校出境学习交流学生1781人次,来校学习的海外及港澳台侨留学生678人。借助国际化教育平台,我校出台系列文件鼓励老师开展全英文授课,上述国际教育项目的大部分课程为全英文授课课程,在“十二五”末,还创办了全英文授课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特色班。三门课程获批“省级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6课程建设体系不断丰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面对信息化的社会背景,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称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十二五”期间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继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开发了“校长微课”、“女教授微课”、“联合国审计案例”等系列特色课程;引入尔雅通识教育课程、南大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开发了系列网络课程,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高级财务会计》两门慕课的建设任务,并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7.专业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获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践教育)示范中心10个;获得“省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 “省级精品重点教材”12本;1名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3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37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其中一等奖3篇,团队奖2个;获得国家级、省级多媒体课件竞赛、微课竞赛等奖项50余项。

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发布的“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20102013)显示,在江苏31所非“211工程”高校中,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母校推荐度等指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201510月,学校更名成功。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尽管我校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专业承载能力不均衡。“十二五”期间,尽管学校不断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但“经、管、法、文、工、理”六大学科门类的专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不平衡,“文、工、理”学科专业规模较小,对学校的通识教育和“经、管、法”三大学科专业的支撑尚显不足。

2.教改研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尽管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但大多都属于探索性工作,学校在教改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教改研究能力有待提升。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了通识教育的比例,但受现有的学科专业限制,通识类教育的师资尚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质量。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不多。“十二五”期间,尽管学校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不多,学校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建设思路、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建设思路

贯彻落实《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紧密对接《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南京审计学院“十三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立德树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坚持办好既有特色专业及专业方向,积极挖掘探索新的特色专业及方向,稳定专业总体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调整课程体系,以申请国际商科专业认证为抓手,以现有的国际教育项目为平台,引入国际精英教育标准;继续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国际化水平;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走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开放办学、内涵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依托行业和区位优势,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精神和“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教学与科研并进,理论与实践并重,凸显政府审计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以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为引领,经、管、法、文、工、理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品格与学养并蓄、知识与能力并重、国际与本土并举的复合式、应用型、创新创业性人才,服务国家治理与宏观管理,重点为审计行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围绕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稳定专业数量,控制本科生规模,形成基础与应用并重、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优势特色鲜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统筹发展的专业布局,建立符合学校目标定位、适应国家审计事业发展需要、服务地方建设、面向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体系,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三)重点任务

1.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在保持现有专业规模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通过校级品牌专业建设,加大对文学、理学专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做强这两个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使其师资团队更加稳定,专业基础更加扎实;提高经济学科和工学科专业的建设标准,使其在内涵建设上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进一步调整法学专业和法务会计方向、法务金融方向的知识结构,彰显我校法学特色;以审计学为牵引,全面提升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建设水平,按照国际标准,打造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体系。

2.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主线,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学和管理制度,推进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和分级教学;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增加投入,引进高水平师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书院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导师制度,搭建学院书院立交桥,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力争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顺利通过审核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做好相关工作,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形成一系列的专业建设成果。

4.推进国际商科认证工作。学校将采取分批培育、逐步推进的方式,推进学校商科专业参加国际专业认证(如美国国际商学院促进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会质量提升体系认证,EQUIS),围绕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常态化质量保障体系。鼓励管理类、经济学类专业参加主流国际专业认证,根据国际认证标准开展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组织教学活动,提升我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和资质的国际认可度。

5.继续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的而品牌专业体系,有序推进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支撑与融合,彰显专业特色,开发一批示范性研究性课程,建设一批研究生精品课程;争取增加国家级教材23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和完善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建设方面有突破,提升各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三、建设内容与举措

(一)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构建“层次递进”的专业体系

1.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努力建好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着力培育校级品牌专业,形成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加大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完善校级品牌专业管理办法,按照省级标准建设校级品牌专业。

2.突出专业特色。坚持原有特色,继续扩大ACCAIAEPUSCPACPA CanadaCMACFA等国际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办好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法务金融、法务会计等复合型专业方向,积极探索建设新的跨学科专业方向。

3. 培养一流人才。依托学院、特色学院和研究院,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现代商科、经济学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经济与金融国际化创新人才班,政府审计学院等新型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4.推进校企合作。组建瑞华审计与会计学院等企业学院,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工程造价等应用型专业,培养“立地”应用型人才;通过与职业技术学院“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适度合作,共享实践实验类课程资源,提高我校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强化专业支撑。加大与国家审计相关的如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等专业建设,建设相关的政治学课程,申请并按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办好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

6.严格专业准入机制。加强对新设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审慎设置新专业。加强论证环节,邀请用人单位、国内外专家参与对专业开设理由、学科和专业建设成熟条件、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师资、教学设施、专业未来发展的愿景、市场需求等进行深度分析,原则上拟增设新专业必须以开设专业方向进行探索,软硬件成熟后方可申报。

7.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加强对专业建设情况的实时监测。综合招生、就业、专业评估等因素,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完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完善“多维特色”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注重“两个衔接”。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应注重与研究生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课程建设与之相呼应,做到“两个相接”。第一,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加强平台-基础课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和学科主干课程建设(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等)为本科生升学打好基础;第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发挥专业特色,加强实践实习,加强模块-通识课程教育(唐宋诗词、世界通史、中国哲学简史、逻辑学),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构建与行业需求、就业创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业类课程资源开发,提升专业类课程建设质量。第一,专业教育类课程国际化,按照每年新增50门课程的目标增加课程供给,逐年提高全英文授课比重,逐年提高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参考书的比例,鼓励引进国际优质开放课程资源;第二,加强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对接,统一课程编码原则,高年级的本科生选修同类的研究生课程,同堂听课,承认学分;第三,建立课程质量体系,制定《南京审计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同类别课程的功能、课程建设的内涵、课程质量的层级(达标课程、优势课程、精品课程),制定《南京审计大学课程质量标准》。

3.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供给。一是建设一支稳定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二是开发和引进一批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建立课程与讲座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体系。

4.继续建设品牌特色课程,扩大特色课程的影响力。依托国际执业资格证书教育、精英化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等大力开发全英文课程,鼓励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开发审计学、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慕课,制定有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办法,鼓励教师有条件的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模式,力争申报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门以上。

(三)以教师发展为抓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建设一流教学师资

1.强化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完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对教师的常态化培训及教师工作坊、南审好课堂、督导荐课、教授风采展示、教学竞赛、晋升职称展课等系列活动,实现对教师在职培训的常态化、网络化、高效化。

2.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遴选和培养一批“润泽名师”,并以名师引领,推进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做好冲击新一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准备工作。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系主任培养,切实发挥系、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教学效果为主导,完善现有评价标准,实现校院两级考核模式。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测评标准,优化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实现发展性教师评价。

(四)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以学科竞赛为引导,培养一批实践实验教学老师,出版一系列实践实验教材,建设一批实践实验课程。

2.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建设动态的毕业实习考评与管控系统;增加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将审计报告、调研报告、大创成果、案例整理与分析等纳入毕业论文(设计)范畴;实行文献综述、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指导教师一体化制度。

(五)以科学管理为保障,扎实推进改革

1.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善主辅修制等教学制度,实行辅修学位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增加通识教育学分比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继续推进考试改革。从注重结果考核向注重过程考核转变。试点学分绩点改革。选择部分专业,试点毕业会考制度,以确保毕业生质量与水准。

3.实施“书院教育功能提升计划”。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提高学生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探索书院特色通识教育项目;建立专业社团;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的教育体系,促进学院与书院的“双院协同育人”,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

(六)推动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在审计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培育国际化精英人才项目,借鉴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先进经验,以国际学院建设为契机,建立与国际对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进国际化优质课程资源,组织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开设全英文课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机制,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推动经管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实质性合作,探索与境外名校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合作项目,力争到2020年超过5%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具有境外学习交流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