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者:政策与发展规划办公室发布时间:2018-03-20浏览次数:400

   

“十三五”是学校全面深化“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关键性的五年,我们在深刻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国家审计战略、梳理学校办学历程、研判学校发展重点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审计学院协议书》、《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南京审计学院“十三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特色办学进展最大、社会评价赞誉最多的时期之一。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审计署鼎力支持,教育部、财政部关怀帮助,江苏省教育厅具体指导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呵护下,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高举“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旗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立的“一个平台,五大工程”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的特色办学之路,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创造机遇,探索创新,忠诚使命,追求卓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朝着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名校奋斗目标跨出了重要一步。

1.标志性成果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三部一省”合作共建南京审计学院协议。作为共建成果之一,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于浦口校区,开启了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2012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审计大学”奋斗目标。首批独立培养的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含10名利比里亚留学研究生)入学,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时期。

2013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建校30周年,在全面总结30年办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名校的目标自信,坚定了“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自信,强化了特色办学的道路自信,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2014年,首批49名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留学研究生毕业。学校以一切成绩归零的勇气、一切面向未来的魄力,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大学架构对战略目标进行前瞻性顶层设计,对战略重点进行系统性谋篇布局,推进“三务”(教务、学务、总务)联动,成立四大书院,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新篇章。

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成功更名南京审计大学,迈上更高层次发展平台,开启了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2.主要业绩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37人,其中本科生14904人、硕士研究生339人、留学生95人(留学研究生5人)。现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20个(学术学位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

现有专任教师8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0人,具有博士学位373人,有海外学历或3个月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比例22.7%。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6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遴选首批“润泽学者”17人;参加联合国审计、审计署挂职锻炼等审计实务教师86人。

新兴交叉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分别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法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3个学科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从25个增至31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入选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践教育)示范中心9个。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3261万元,在《经济研究》、《中国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9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79篇,出版学术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3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建成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聘任美国、法国、印度、南非等16国审计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行业组织高管等担任学校荣誉教授。承办世界审计组织最高审计机关责任与作用工作组会议等10余期国际审计研讨班。开展ACCACGACISACFACMAUSCPA6项国际通用执业资格教育。ACCA项目被授予“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的大学”,被评为ACCA “白金级培训机构”。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1781人次,来校学习的海外及港澳台侨留学生678人。

校舍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亿元,净增9.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净增8491万元。图书馆藏书160万册。建成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青年教师公寓、先锋润泽书局、体育馆。承建完成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全部化解基建债务。初步完成校园网络中心和校园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特等奖、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奖项近三十项,在青奥会、亚青会等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等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社会声誉。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发布的“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20102013)显示,在江苏31所非“211工程”高校中,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母校推荐度等指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等10余项审计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先后与江苏省、云南省、甘肃省等近20个地方审计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金蝶软件集团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结合“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主题活动,学校先后成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现了党建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了南京审计大学党建工作的特色。制定出台系列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全面推开。按照上级要求,金审学院成功转制。

 

回顾“十二五”,学校办学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创造了南审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存在问题

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审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相比,对照“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需要和《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南京审计学院“十三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要求,学校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落实还有较大空间,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以审计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还需完善,高水平学科少,学科方向需凝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教学名师、课程等尚未实现突破。“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育人实践。

——服务国家审计的能力不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标志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审计智库作用有待凸显。

——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缺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团队。教师总量偏少,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

——充分利用“三部一省”共建平台,将共建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1. 国家和区域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学校所在的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江苏、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内涵、效率和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依靠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促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经济转型升级,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2.国家审计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对强化审计保障和监督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就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具体规定。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国家审计工作需要在队伍建设、思想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方法、法治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3.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国家意志

我国已经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正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在这过程中,生源竞争,特别是优质生源竞争更加激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参加国际认证成为商科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对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等方面做出了明确部署。南京审计大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巩固办学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才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综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形势、审计发展态势、高教改革趋势带来挑战的同时,学校发展仍处在黄金机遇期。

二、发展战略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省”的需要,依托行业和区位优势,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精神和“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审计教育体系,构建审计研究体系,服务国家审计、服务区域经济,走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开放办学、内涵发展之路。

(二)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与科研并进,理论与实践并重,凸显政府审计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体,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和职业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为引领,经、管、法、文、理、工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苏,辐射全国,服务国家治理与宏观管理,重点为审计行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品格与学养并蓄、知识与能力并重、国际与本土并举的复合式、应用型、创新创业性人才。

(三)核心任务

牢固树立“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推动办学理念全面升级:

1.实现审计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2.建成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

3.创建国家审计智库;

4.力争把审计学建成一级学科,力争1个一级学科排名达到国内前10%

5.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6.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510人;

7.以优异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8.力争通过国际商科认证;

9.创办国际学院;

10.建成国际审计教育基地。

(四)主要量化指标

2020年底学校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数量

在校普通本科生(人)

1400016000

在校硕士生(人)

1600

在校留学生(人)

600

在校博士生(人)

5-10

毕业生就业率(%

95

本科专业(个)

33-35

其中省级品牌专业(个)

6-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中心(个)

1-2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门)

3-5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3

国家级规划教材(本)

2-3

本科生读研、考取公务员率(%

25%—35%

新增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个)

6

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5

江苏省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个)

3-5

力争全国排名10%的一级学科数(个)

1

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个)

2

国内外一类期刊发表论文增长率(%

50

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率(%

50

科研经费增长率(%

200

获省级以上(人文)社科成果奖数

每届平均递增2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个)

2

专任教师(人)

950

其中:引进润泽学者(人)

30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

60

具有海外留学研修经历(%

30(累计半年以上境外学习、进修)

领军人才总数(人)

510(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

江苏省“特聘教授”总数(人)

35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13

国家级团队(个)

12

短期来访(含港澳台)(人次)

800

公派留学人员(人)

150

参加国际(境外)会议(人)

150

5年境外科研合作经费总数(万元)

100300

出国留学、交流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

5(海外学习、实习1个月以上)

中高端教育培训(人次)

40000

校外:就业与实习基地(个)

200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个)

20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万元以上)(项)

150

各级各类机构采纳研究报告(累计份数)

150

其中: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项)

1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智库(个)

2-3

入职政府审计机构毕业生(名)

400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人才工程总数(人)

2-3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个)

1

审计博士点(个)

1

政府审计品牌课程(门)

20-30

政府审计品牌教材(本)

20-30

政府审计品牌培训教师(名)

50-80

服务政府审计的国家级智库(个)

1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

200,000

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200

图书馆电子图书总量(万册)

400

固定资产总值(亿元)

20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亿元)

2

 

三、主要工作

(一)推动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审计教育新模式

工作思路:探索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推进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课程、师资的共建共享。

工作任务: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加强沟通,建立由双方主要责任人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每个月召开一次)或不定期召开。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牵头完成“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探索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和具体措施。

——在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等支持下,牵头组织研究审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基本素质,以此作为审计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有针对性强化学生政府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引导并输送更多学生进入政府审计机关工作。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师资,建设一支6080人规模的优秀培训团队。争取审计署将专业人才的评选范围覆盖到学校。聘请审计系统专业人才担任研究生实务导师,开设审计专业相关理论实务课程、讲座,指导论文写作,参加审计专业科研团队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与一线审计人员的双向挂职。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课程,共同开发6080门精品培训课程。开发慕课等在线课程。在学校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高级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学》等慕课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一批《中外审计史》、《审计文化》、《审计哲学》、《审计心理学》等审计基础类、通识类精品慕课、微课等课程。组织审计系统业务骨干开设系列“审计人微课”。

——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地方审计机关等,共建政府审计案例库,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审计实践课程的比例、类型和强度,打造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

——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教风、学风、班风,融入审计人员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二)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着力建设一流审计学科

工作思路: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突出审计学科的核心和特色地位,巩固和发挥经济学、管理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科优势,加大法学、工学建设力度,发挥理学、文学的基础性功能,大力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开放竞争合作,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作任务:

——到“十三五”末,1个一级学科排名达到国内前10%。经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审计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的学科排名。

——争取审计署支持,牵头组织论证审计学为一级学科,并争取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

——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审计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创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新增侧重于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9个。

——按照“审计引领、多科交融、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审计学科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和支持其他学科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并主动全面融入大审计学科群,构建以“国家审计”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交叉融合、集成共生、竞相发展的审计学科群。

——加强政府审计学院建设,作为最优先发展的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强调政府审计研究和服务。围绕国家审计需要,配置政治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一系列学科,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的研究力量,解决国家审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审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强工学学科建设,扶持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发展,形成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建设水平,为审计学科建构和打造学科高峰提供多学科支撑和高水平技术平台。

——参加教育部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以优良成绩完成省级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应用经济学”等项目建设任务。

——完善一级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多单位建设的一级学科,需明确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针对学院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深入探索推进跨学院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培养与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幅提升人才层次

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学问至上、培育名师工作方针,以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统筹处理好五对关系(目前急需与长远发展、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骨干人才培养与整体队伍素质提高、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与约束机制建设),实现三个转变(人才引进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向注重“质”的提升、队伍建设从注重业务研修转向注重全面发展、人才使用从注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相结合),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激发队伍创新力,增强队伍凝聚力,促进队伍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工作任务: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学术规范的管理,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进一步落实三关教育活动,落实书院导师制。实施“思政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国家审计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在审计署支持下,引进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人才工程(国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工程”、教育部“”等)教师5名左右,培养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青年人才工程(国家“青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等)教师5名左右。

——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创新型人才计划”。着力打造审计学高峰学科人才队伍,重点打造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等一批高原学科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助教制度,有效减少教师,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的日常事务。

——实施“审计智库人才计划”。以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为依托,以“政府审计学院”为载体,打造一支国家审计研究和决策咨询人才队伍。

——稳步实施“511人才工程”。培养造就50名左右科研攻关骨干教师(润泽学者)、100名左右教学(含审计干部培训、实验实践实训、全英文授课)骨干教师、100名左右管理(含教辅、辅导员、总务)骨干人员。

——实施“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定方向、进学科、进团队、进平台、进社会。通过系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海外访学、挂职锻炼等多种项目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每个学科、专业建立三类团队:按照学科方向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按照本科专业建立专业团队,按照课程群建立教学团队。试行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带头人负责制,强化团队负责人职责,出台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支持政策,改进团队激励和考核机制。分类建设学科团队,经、管、法、工等主体学科形成以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为领军人物的人才高地;文、理等学科形成以省级人才工程人选为带头人的人才梯队;政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着力引进与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并以名师引领,推进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做好冲击新一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准备工作。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系主任培养,切实发挥系、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多轨制引进与聘用计划”,使师生比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通过“特聘轨”,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知名学者全职或半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境外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海外高水平学者全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常聘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高水平博士、特殊专业技能人员全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产业轨”方式,聘请实务界业务骨干来校讲学、指导研究生、合作研究;通过“事业编”方式,保证学校的基本师资队伍。

——统筹各支队伍建设。适时推动职员轮岗制度,加强研究型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精干、高效、专业的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教辅队伍和总务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紧缺矛盾,积极探索适用不同类型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灵活多样的聘用管理模式。

(四)确保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绩优异,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作思路:以创办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学院书院协同、教务学务总务联动的育人机制,健全学院教育方案与书院教育方案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提升人才培养举措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以促进学生“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教”、“辅”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工作任务:

——以优异成绩通过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把握德育的规律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进一步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优秀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建设“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机构,构建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扩大ACCAUSCPACMACFA中澳班、IAEP等国际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订实施审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将关联专业纳入到3个品牌专业的建设体系中,并在校内按照省品牌专业的建设标准培育一批品牌专业建设点。按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办好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或以经济学专业为载体建设PPE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应用型专业。

——增加课程资源总量,打造“润泽大讲堂”,加强书院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学术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性课程体系、在线课程体系。冲击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强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

——建设同类高校具有引领性的书院。推进制订和实施“深化书院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学院与书院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导师聘任、考核与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热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专兼职导师队伍;进一步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立与完善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书院学生管理水平及效率;探索书院特色通识教育项目建设,促进书院通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建立个性化校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友文化,多方面、多渠道争取校友支持,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强化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职能,实现教师在职培训的常态化、体系化,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改革教学测评办法,实行校院两级考核模式。优化现有的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流向追踪和雇主调查分析制度,形成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良性反馈机制。

——对接新疆、西藏地方审计工作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为新疆、西藏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力度,办好援疆、援藏特色班。

——推动和完善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小学期制等教学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转专业政策;合理降低本专业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比重,推动学生跨领域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规范;建设动态的毕业实习考评与管控系统;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工作;继续推进考试改革;进行学分绩点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毕业会考制度;合理提高学生淘汰率。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争取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实现本硕连读,并在政府审计学院试点。

(五)建设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创建国家审计智库

工作思路:加强对国家战略布局、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自身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上实现新突破,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形成审计研究的“南审学派”,打造审计智库。

工作任务:

——建成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审计理念和审计性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审计体制、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职业化、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审计大数据技术分析、县域审计、村居审计、审计整改、审计思想、审计史和审计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构建审计研究体系,全面达到并保持领先水平。

——创建国家审计智库。争取审计署的支持,加快“审计大数据”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接审计理论与实务需求,与审计署主要业务司局合作,争取建成“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公共工程审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审计信息国家级工程中心。创建审计科技研发、集成和服务一体化的中国审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成立“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世界审计研究院”、“审计与预防腐败研究中心”、“县域审计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发布审计治理指数,包括区域政府审计治理指数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指数。

——与审计署科研所合作,在学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流动站,开展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

——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进一步扩大学校既有研究领域的优势。

——全面提高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的立项数、经费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通过科技部渠道,申报重大课题。

——修订科研考核奖励政策,侧重对审计科研进行引导,加大集体项目在部门考核中的权重,重点奖励国际一流期刊学术论文和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服务人才培养。

——《审计与经济研究》改为月刊,定位于审计与会计类专业刊,巩固在C刊中的地位,成为社科院核心期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定位于财经类专业刊,争取列入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审计评论》的影响因子和社会影响力有大幅度提高。《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评论》设“国家审计”或 “政府审计”专栏。《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开设“审计”专栏。

——全面推进与全国各地方审计厅局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与地方审计机关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案例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深化合作。

(六)力争通过国际商科认证,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工作思路: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固化现有国际化办学成果基础上,推进相关专业的国际标准认证,引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流学科和专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学院”,进一步提升国际研究参与度,加快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构建国际政府审计的学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中国审计的国际窗口。

工作任务:

——积极开展国际商科教育的“三大认证”(美国国际商学院促进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会质量提升体系认证,EQUIS)工作,引入国际评价标准,参照国际通行范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与世界名校合作,筹建“一带一路”多国多专业多学历层次的非独立学院。“十三五”末,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

——依托审计署平台,继续承办国(境)外最高审计机关人员培训、国际审计学术研讨会议,进一步将审计署国际会议资源转化为我校的科研资源、教学资源。

——在审计署支持下,继续聘请国外审计长、审计专家担任学校荣誉教授,并以此为契机,与所在国的一流大学开展政府审计研究。

——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高其国际对话能力与竞争力。依托各类中外平台,聘请著名国外教授长期驻校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行业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等,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着力面向海外引进领军人物和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提高教师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比例,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增加外籍专业教师数量。

——建立中层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项目体系,通过海外项目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从整体上拓宽管理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管理能力。

——加强学校英文网页的建设、全英文课程的系统开发(每个专业建设至少4门全英文精品课程)、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扩大留学生比例。大力拓展境外交流途径,增加各类学生境外交流项目,鼓励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领导

1.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高校发展模式。建立并完善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为审计署,秘书处设在南京审计大学,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三部一省”共建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共建平台,大力推动各个共建单位通力合作,突破发展的瓶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发展模式。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强党委集体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

(二)内部治理

1.完善治理结构。修定、落实《南京审计大学章程》;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学院(部)行政班子、党组织、教授委员会的相互关系及各自职责;完善学院(部)教授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并完善两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教工团体、学生团体、关工委等组织和机构的能动作用。

2.提升治理水平。试行非升即走(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加强对学院绩效考核,真正体现学院(部)办学的实体地位。支持学院对院内教学科研岗教师进行有最低教学工作量、最低教学科研工作总量考核要求的综合考核;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整院(部)或部门的组织结构;适应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宏观指导。切实提高跨部门工作协调性;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健全校务、院务公开制度,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探索建立学校总法律顾问制。

(三)公共服务体系

1.优化校区功能。建成大学科技园;根据校园配套发展的需要,与相邻浦口区求雨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呼应,整合小南山地块,建设博物馆、艺术馆和档案馆建筑群和学生创业商业街区;做好小北山的开发利用,建设高端科学研究机构;做好沁园123号楼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国学堂;结合学校山水校园的特点建设符合学校环境的特色景观建筑;进一步建设书院配套的公共空间。

2.基本建成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服务为魂,以各种数据、应用和服务为载体,将管理、教学、科研等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支撑、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3.提高文献资源的学科保障能力。分步骤完成学科分馆建设,加快研究型员工队伍的建设进程,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中国审计情报中心的建设力度,建设以审计文献为主题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4.建设现代化总务系统。按照后勤服务现代化的方向,从自办后勤为主向管后勤为主转变,推进质量总务、节约总务、科技总务、文化总务工程。充分发挥总务学院功能,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统一归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用房使用效益评估机制。

5.创建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着力构建数字化平安校园,推进数字化平安校园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健全校园治安防控体系,重视消防管理和校园交通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的验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着力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发生。

6.保障教师福祉。通过共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方式,为教职工子女教育提供便利;完善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学校医疗防治水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幸福指数。

(四)文化建设

1.加强审计文化研究与传播。与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博物馆共建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研究院)、“数字审计博物馆”,扩大规模,丰富馆藏,增加服务,提高知名度,建成审计署审计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中国审计史研究团队,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史、红色审计史、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审计史,讲好中国审计故事,宣传中国审计人物,传播中国审计文化;继续做好“审计长奖学金”评选工作,建成审计英才励学品牌。在审计署和审计长支持下,适时设立“审计长留学金”;继续做好《审视·问道》节目,建成审计高端访谈名片。

2.弘扬南审文化。在制度设计、干部选任、绩效分配、宣传表彰等各个方面凸显“温暖、力量、卓越”的南审文化精髓;淡化行政文化,强化学术文化。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忠诚、责任、激情,崇高、奉献、担当”创业精神;进一步规范“南京审计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其应用,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编制并不断完善《南京审计大学教师发展指南》、《南京审计大学学生发展指南》,总结、巩固、弘扬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强对教师,特别是新引进学者和青年学者对南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进一步整合开发和广泛利用档案、校史等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南审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影响力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做好对内凝聚人心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感和对事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关注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多层次的校园网络文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继续组织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水平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弘扬体育文化。

(五)财务保障

1.增强筹资能力。依托“三部一省”共建南审的体制优势,积极争取中央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拓展专业学位教育、高端培训,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同时,为学校增加教育事业回报。规范利用学校资产,通过市场运作等方式,开拓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形成重要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以校友会为纽带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捐赠,并在校友的支持下利用好社会资源。

2.增强财务运营能力。探索建立校院(部)两级承担学校运行增长费用的机制,发挥院(部)在理财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资金管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动,尤其是创新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推进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我校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新预算法,及时修订我校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全面执行科研经费和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全面融入智慧校园。

(六)规划实施和评估

1.建立实施机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规划部门负责《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规划纲要》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学校各院(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纲要》的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十三五”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2.完善监测和评估制度。《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学校各单位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纲要》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围绕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当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学校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提出的目标时,学校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并通过民主程序审议批准实施。

3.加强宣传。学校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氛围;要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认识,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合力。